枣庄介绍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佚名 更新时间:2010/10/28

 

 

 

 

  

 

    枣庄是山东省地级市,地处山东省南部,东依革命圣地临沂市,西濒微山湖,南接军事重镇徐州市,北临孔孟之乡济宁市。枣庄是著名的煤城,2009年成为国务院政策支持的东部地区唯一转型试点城市,2013年又被国务院列为中国老工业城市重点改造城市。1958年峄县迁至枣庄后升为市,2004年政府驻地迁至薛城区,市中区不再是政治中心。境内著名旅游景点有台儿庄古城、微山湖红荷湿地、微山湖古镇、抱犊崮等。

    1历史沿革

    峄地设县,历史悠久,《峄县志》记载始于战国时期。峄县志也是山东省最早的县志之一。

    秦朝,大力推行郡县制。初始全国分为36郡,后逐渐增至48郡。秦时,峄地分属薛郡之薛县(今滕州市东南),泗水郡之傅阳县(今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候孟村。《公单传》逼阳即作傅阳。逼、傅音同也),东海郡之缯县(今兰陵县向城镇鄫城村,元《通志》曰:鄫,亦作缯)、兰陵县(今兰陵县兰陵镇)。在苏鲁交界如此狭小的区域内,设置了众多的郡县,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鲁南苏北地区,在当时是一个开发时间较早、文明程度较高,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富庶之地,其军事战略地位也相当重要。

    西汉,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峄地除南部属楚国之傅阳县、西部属鲁国之薛县外,其余大部属东海郡之承、兰陵、缯、阴平、建阳、都阳、新阳、昌虑、合乡等县。承作为县一级行政区的名称,西汉初年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从此,在历史的长河中,承作为一个古县名,在峄之名未出现之前沿用了上千年。清光绪版《峄县志》载:“承县,其地西不及阴平,南不及逼阳,东北不及缯、兰陵。疆域之狭,仅得今境十之二三。”承县,因承水而得名。承水,即今峄城大沙河。光绪版《峄县志》载“承县故城在县西北一里。”即今峄城大沙河西,徐楼至岳台子一带。峄城城区在尔后的历史中作为县、州、郡的治所也拉开了序幕。东汉时期,峄地属东海郡之承县、阴平县、兰陵县、昌虑县、合乡县、彭城国之傅阳县、琅琊国之缯县等。

    三国,峄地南部属彭城国之傅阳县,东北部属琅琊国之缯县,其余大部属东海国之承县、兰陵县、阴平县、昌虑县、都阳县等。

    西晋,东北部属琅琊国之缯县,南部属彭城国之傅阳县,其余大部属东海郡之承县、兰陵县、昌虑县、合乡县等。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分东海郡之兰陵、承、咸、合乡、昌虑5县置兰陵郡,治所在承城。光绪版《峄县志》载:“晋初,立兰陵郡,治承,县地始大。”自此,承县城在历史上首次成为郡、州之治所。东晋十六国时期,疆域变动频繁,峄地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至东晋末全部属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属刘宋、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在近300年的纷争中,兰陵郡自设立后,除在北魏短时间被废,之后又于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复置外,长时间存在,其郡治在承城。一说,其郡治曾短时设于昌虑县。

    隋朝(公元581600年)初,废兰陵郡。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分承县,置缯州,又析置兰陵县,峄地属缯州之承县、兰陵县。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缯州,省兰陵县入承县,峄地为彭城郡承县。不久又改承县为兰陵县,移治缯州故治所。

    唐朝,峄地初属沂州承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缯州,治承县(承,古作承,《旧唐书》变作丞,《新唐书》又省作氶),辖承县、兰陵、缯城3县。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又废缯州,省兰陵、缯城二县入承,属沂州。光绪版《峄县志》载:“唐承县仍理缯州城,至宋移理今县。”唐末五代十国时(公元907960年),峄地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为沂州承县。北宋时,峄地属沂州承县(望)。望是唐宋时州县的等级名,一般按其地位的轻重、辖境大小划分,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由此可见,当时的承县是个比较大的县。

    金朝,峄地初属邳州承县。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改承县为兰陵县,仍治承城。至此,始于西汉初沿用了1400余年的承县之名不复存在。金贞佑四年(1216年)三月,县治移至土娄村。治所在今吴林街道办事处后土楼河村。金兴定中(12171222年),置峄州,治所在故缯州城,即今峄城区政府大院附近。自此,峄之名沿用至今。峄之名,一说源于峄城南十五里处的葛峄山。葛峄山“四周峭绝不与群山伍”,又称天柱山;一说因峄境内多山,众山连络为绎,“绎”与“峄”同。

    元朝,峄地属益都路峄州。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年)废兰陵县入峄州,下无辖县。

    明朝(1369年)降州为县,属济宁府。自此,峄县之名一直沿用至1960年。洪武十八年(1385年)峄县改属兖州府。

    清朝,沿明制,为山东省兖州府峄县。

    民国,峄县属山东省济宁道,十七年(1928年)撤道属省。清光绪版《峄县志》载:“其地北兼缯、兰陵,负抱犊五崮之险;西缘薛水,跨有蔇、郳、建陵全境;南逾河,达傅阳,据皇邱之阻;而东割武原、良城之半。疆域之扩,十倍于汉、晋。”故民间有邹、滕、峄为鲁南三大县之说。

    新中国1949年峄县人民政府驻峄城,隶属台枣专区。

    19505月,台枣专区撤销,峄县隶属滕县专区。

    是年,撤销麓水县,其所辖庄头区划归峄县。

    19537月,滕县专区改名济宁专区,峄县改属济宁专区。同年7月,白彦县撤销,其所辖北庄、东凫山、西集三个区划归峄县。

    19581121,峄县治所迁驻枣庄镇。

    1960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峄县建制,建立县级枣庄市,仍属济宁专区。

    19619月,枣庄市升格为省辖市。

    1979年,滕县划归枣庄市。

    1983年,成立山亭区。

    20013月,枣庄市行政区划发生变化,共减少乡镇30个,减少比例为33%。全市共设14个街道办事处,42个镇,5个乡。

    20046月,枣庄市委市政府从市中区西迁薛城区,市中区不再是政治中心。

    2行政区划

    1961912枣庄建制为地级省直辖市,辖齐村、台儿庄、峄城、薛城4个区及枣庄镇,56处人民公社。

    1976712,设立市中区,将齐村区所辖部分划归市中区。

    滕县于1979年划归枣庄市。

    198311月齐村区改为山亭区,将滕州东八镇划归山亭。

    1985年,枣庄市辖5区(市中区、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山亭区)1县(滕县),5个街道办事处,53个乡,32个镇。

    198837,国务院批准滕县改为滕州市。

    20013月,枣庄市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共减少乡镇30个,减少比例为33%。枣庄市共设14个街道办事处,42个镇,5个乡。此后,枣庄市所设街道办事处、镇、乡略有调整。

    2012年,枣庄市辖市中区、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山亭区、滕州市等51市,设18个街道、44个镇、2个乡。

    滕州市,位于山东省南部,总面积1485平方公里,辖21个镇街、1246个行政村(居),总人口170万,是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薛城区,地处枣庄市西部,是山东省的南大门,枣庄市新的政治、文化中心,总面积423.02平方公里。现辖7个镇街,分别为陶庄镇、邹坞镇、临城街道办事处、常庄镇、周营镇、沙沟镇、巨山街道办事处,共有197个行政村、24个居委会。

    市中区,位于省辖枣庄市中部偏东,总面积375.27平方千米,占枣庄市总面积的8.25%。下辖孟庄、税郭、齐村3镇,西王庄、永安2乡,光明路、中心街、文化路、龙山路、各塔埠、矿区6街道。

    山亭区,2006年,辖10个乡镇(街道),255个行政村(居委会)。

    峄城区,地处鲁南,为山东省枣庄市县级市辖区,总面积635平方公里,占枣庄市总面积的14%,占山东省总面积的0.14%20013月,乡镇合并。峄城区辖5个镇2个街道,即榴园镇(原王庄乡、棠阴乡合)、阴平镇(原阴平镇、金陵寺镇合)、古邵镇(原古邵镇、坊上乡、曹庄镇合)、底阁镇(原底阁镇、甘露沟乡合)、峨山镇(原峨山镇、萝藤乡、左庄乡合)、吴林街道(原吴林乡、肖桥乡合)、坛山街道(原峄城镇)

    台儿庄,辖张山子镇、涧头集镇、泥沟镇、马兰屯镇、邳庄镇5个镇和运河街道办事处,共有211个行政村(居)347个自然村。

   3自然环境

    位置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地跨东经116°48′—117°49′,北纬34°27′—35°19′。东与临沂市之平邑县、费县、兰陵县接壤,南与江苏省徐州市的铜山县、贾汪区、邳州市为邻,西濒微山湖,北与济宁市的邹城市毗连。东西最宽56公里,南北最长96公里,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占山东省总面积的2.97%

    地貌

    枣庄市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南部地区,属于黄淮冲击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呈东北向西南倾伏状。北部山亭区境内的高山海拔620,为枣庄市最高点。莲青山、抱犊崮等海拔500以上群山连绵起伏,横亘在市北部。抱犊崮海拔580,谓沂蒙七十二崮之首。西部滨湖及沿运地带地势最低,地面平坦,海拔3040,最低处海拔24.5。境内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形成低山、丘陵、山前平原、河漫滩、沿湖洼地等多类型地貌特征。丘陵约占总面积的54.6%,平原约占总面积的26.6%,洼地约占总面积的18.8%

    土壤

    枣庄市土壤分为棕壤、褐土、潮土、砂礓黑土和水稻土5个土类,80个土种。土壤总面积521.39万亩,占枣庄市总面积的79.59%

    河流

    枣庄市境内河流属淮河流域运河水系。大小河流共有24条,京杭运河枣庄段为大型河流,横穿市南部,境内全长39公里。中型河流(伊家河、峄城大沙河、城郭河)3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条,流域面积在30100平方公里的河流12条。除京杭运河枣庄段为南四湖泄洪河道外,其它主要河流均发源于东北部山区,分别流入南四湖和运河。

    气候

    枣庄市处于中纬度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兼有南方温湿气候和北方干冷气候的特点,受自然地理环境、太阳辐射和季风的影响,具有光照好、积温高、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光、热、水、气等条件优越。气候四季变化明显,春季气候多变,西南风较多,降水较少,常干旱。夏季炎热,空气湿润,降水集中。秋季云雨较少,以秋高气爽为主要特征。冬季寒冷而干旱,多西北风。2012年,枣庄市年平均气温14.6℃,较常年偏高0.1℃,较2011年偏高0.2℃;平均日照时数为1947.6小时,较常年偏少173.4小时,较2011年同期偏多170.6小时;平均降水量581.5毫米,较常年偏少205.9毫米,较2011年同期偏少106.7毫米。

    4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枣庄市土地总面积为456.35千公顷。其中,耕地保有量239.84千公顷,基本农田面积212.99千公顷。

    矿产资源

    枣庄市境内已发现矿种57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2种。其中,煤炭保有量171771万吨,铁矿石保有量4178万吨,铜矿石保有量98万吨,铝土石保有量164万吨,石膏保有量44258万吨,水泥用灰岩保有量224981万吨,磷保有量9008万吨,耐火粘土保有量892万吨,熔剂用灰岩保有量183万吨,水泥用粘土保有量550万吨,电石用灰岩保有量531万吨,饰面用花岗岩保有量394万平方米。

    淡水资源

    枣庄河川年径流量为10.7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滕州市最大,径流量为3.253亿立方米,最小为台儿庄区,径流量为1.02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中等丰富,主要补给来源于大气降水,其次是水库、塘坝等蓄水工程和河川径流。已探明水源地有十里泉、丁庄、东王庄、羊庄、荆泉、清凉泉、渴口、峄城等8处,均以岩溶水和孔隙水为主。全市地下水资源量年均6.6亿立方米。

    5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常住人口:枣庄市常住人口为372万人(其中滕州170万),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354万人相比,10年共增加了18.27万人。

    家庭户人口:枣庄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09.93万户,家庭户人口为355.30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3人,家庭户人口占常住人口的95.27%

    性别构成:枣庄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94.40万人,占总人口的52.13%;女性为178.53万人,占总人口的47.8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108.89

    年龄构成:枣庄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60.94万人,占16.34%15-64岁的人口为276.86万人,占74.24%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5.12万人,占9.4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8.63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了6.2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34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枣庄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为24.89万人,占6.67%;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为52.51万人,占14.08%;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为153.66万人,占41.20%;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为92.36万人,占24.77%(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2551人上升为6673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9700人上升为14081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35905人上升为41203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35563人下降为24765人。

枣庄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的人)20.93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8.57万人,文盲率由8.32%下降为5.61%,下降了2.71个百分点。

   民族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枣庄市有44个少数民族,即回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傈僳族、佤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土族、达斡尔族、仡佬族、京族、布朗族、畲族、俄罗斯族、基诺族、撒拉族、鄂温克族、塔吉克族、黎族、景颇族、羌族、锡伯族、普米族、乌孜别克族、德昂族、裕固族、门巴族、怒族。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4209人。其中,回族13043人,居少数民族人口首位。

    6经济概况

    2013年,枣庄市GDP完成1830.6亿元,增长10.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0.7亿元,增长12.3%,扣除省级下划部分可比口径增长6.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38亿元,增长2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27亿元,增长13.5%;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2.5亿美元,增长10.7%;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6亿美元,增长1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38元,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10878元,增长13.2%,连续4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2012年枣庄市生产总值(GDP)达到1702.92亿元,比2011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0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991.33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578.59亿元,增长10.4%

    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8.8:62.8:28.4调整为7.8:58.2:34.0。枣庄市高新技术企业为203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2012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485.23亿元,增长16.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5.47%,比2011年提高1.08个百分点。2012年年末城市化率达49.4%,比2011年提高1.34个百分点。滕州崛起明显提速,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分别列全省县(市、区)第2位、第3位。累计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178条、产能1790万吨,居山东省第1位;关停小火电容量80.6万千瓦,居山东省第3位。代表山东省迎接国家淮河流域治污核查取得第1位。城镇新增就业5.9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7.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101.9%,涨幅较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98.0%。其中,生产资料指数为97.6%,生活资料指数为99.1%。非公有(民营)经济户数18.42万户,增长7.3%

    工业和建筑业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其中,轻工业增长14.8%;重工业增长10.3%,轻工业快于重工业4.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207.11亿元,增长9.8%;利润187.80亿元,增长7.6%;利税330.25亿元,增长8.6%

    2012年年末三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220家,与年初持平。新签合同额336.72亿元,增长27.1%。完成产值222.14亿元,增长15.2%。完成增加值85.73亿元,增长13.0%。建筑业总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只有46家,产值过5亿元的企业仅9家,产值过10亿元的仅5家,占全部企业个数的比例分别仅为20.9%4.1%2.3%

    农林牧渔业

    2012年,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增加值133亿元,增长4.2%。其中:农业增加值93.9亿元,增长3.3%;林业增加值1.4亿元,增长8.5%;牧业增加值26.4亿元,增长5.7%;渔业增加值4.3亿元,增长9.4%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35.57万亩,总产量198.87万吨,增长4.5%。植树造林12075公顷,年末林木蓄积量57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1.5%;肉类总产量26.55万吨,增长5.0%;水产品产量8.85万吨,增长7.4%

    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56.11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8.02千公顷。预计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309.2万千瓦,增长6.1%

    固定资产投资

    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达到1044.62亿元,增长22.7%。第一产业投资12.1亿元,增长34.9%;第二产业投资509.1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投资523.4亿元,增长34.0%,高于投资增幅11.3个百分点,且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首次超过二分之一。

    其他

    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亿元,达到552.4亿元,增长15.0%

    2012年,进出口11.32亿美元,增长6.0%,其中出口9.40亿美元,增长11.3%,增幅居山东省第2

    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6.37亿元,增长16.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8%,比2011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87.22亿元,增长16.8%

    2012年,国、地税收入161.93亿元,增长9.5%。其中,国税收入72.03亿元,增长1.9%;地税收入89.89亿元,增长16.5%。税收占GDP的比重9.5%,与上年持平。

    2012年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46.72亿元,增加172.48亿元;其中,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695.09亿元,增加122.81亿元。年末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916.49亿元,增加101.52亿元。

    2012年,实现保费收入32.58亿元,增加2.13亿元,增长7.9%

    7社会事业

    民政优抚

    201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60元,增长13.7%;人均消费性支出14917元,增长10.8%,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32.9%。农民人均纯收入9606元,增长14.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640元,增长11.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5.8%

    城镇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中心2529个。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540张,年末收养人数288人。城市最低保障人数4.79万人,农村最低保障人数13.06万人。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4196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2473.4万元。

    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累计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47.2亿元。城乡教师工资实现统一标准发放,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600元、800元。

    教育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6019人,毕业6338人,在校生21426人。

    2012年,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4852人,毕业13427人,在校生44708人;普通高中招生26694人,毕业26454人,在校生77918人;初中招生40958人,毕业45968人,在校生129745人,辍学率0.01%;小学招生51414人,毕业42667人,在校生262871人,辍学率0.01%。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06%

   枣庄高校

    大学本科      枣庄学院(市中区)

    大学专科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滕州市) 枣庄职业学院(薛城区)

    重点高中      滕州市第一中学、枣庄市第三中学、薛城第八中学、滕州市第二中学。

    文化

    2012年,枣庄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13个、电影放映单位8个、档案馆8个,向社会开放档案卷数72940卷。

    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2座、中波转播台1座、电视差转台8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6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1.89%,有线电视传送模拟46套、数字148套电视节目,有线电视用户达53.4万户。

    199611月薛城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唢呐艺术之乡

    20091217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在台儿庄区成立;

    每年5月举行中国(滕州)墨子文化节;

    201068第二届中国枣庄峄城榴花节;

    每年8月中国(滕州)微山湖湿地红荷节;

    20129月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枣庄举办;

    122731日第三届春节文化论坛暨首届中国春节旅游产品博览会在枣庄市台儿庄古城举办。

    体育

    2012年,在全国各项比赛中取得金牌9枚、银牌10枚、铜牌6枚。在亚洲举重锦标赛中取得金牌1枚。枣庄市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90%

    2003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2005年在全省率先完成社区体育健身园建设;

    连续6年被授予全国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

    连续4次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

    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命名山东枣庄市为全国健身秧歌城市

    枣庄市薛城区被国家体育局评为全国新兴赛车城市称号

    20106月,主办“2010年中国枣庄海峡两岸龙舟邀请赛

    2012516举办(中国枣庄)亚洲国际象棋团体锦标赛

    医疗

    2012年,卫生机构2208个,床位14732张,卫生技术人员数16796人,其中执业医师5869人,执业助理医师6978人。乡镇卫生机构47个,床位2773张,卫生人员3715人。

    基础设施

    2012年,枣庄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1.7亿元,增长19.0%。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大幅改观,公用事业水平不断提高。新增道路面积122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380公顷,新增供热面积217万平方米,完成供水户表改造任务1.5万户,新建改造城市供水管网60公里、燃气管网92公里、热力管网68公里。置换完成天然气用户35110户,燃气普及率达到99.5%。城市供水一户一表改造完成1.5万户,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9.4%。新增污水管网38公里,枣庄市9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共处理污水10250万吨,服务区域覆盖全部城市建成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2.7%

    新城建设完成投资约9.7亿元,新增道路面积23.4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24万平方米。

    交通运输

    2012年,枣庄市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630万元,同比增长12%。枣临高速公路、枣临铁路建成通车;共组织实施干线公路项目9项,改建、改造总里程达140.77公里,总投资8.93亿元,西坛路、104国道滕州城区段改造、济微线、枣徐北段、枣曹西线相继建成通车,出台了《枣庄市森林城市国省道环园公路规划》。截至2012年年底,枣庄市公路通车里程达7533.7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164.7公里。

    铁路:京沪铁路、京沪高铁

    火车站:枣庄站、枣庄西站、滕州站、滕州东站

    公路:京台高速、枣木高速、岚曹高速、104国道、206国道

    航空:枣庄距济南机场180公里左右,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60公里。

    水路:京杭大运河穿过市区南部,主要有枣庄港、滕州港、台儿庄港、峄城港四个港口。毗邻陇海铁路和日照港、日照岚山港、青岛港、连云港四大出海口。

    8风俗民情

    民俗

   枣庄文化:柳琴戏、渔灯秧歌、鲁南花鼓、伏里土陶;

    方言

    枣庄方言属于北方语系,更详细的分类属于中原官话区西鲁小区。枣庄方言在诺大的北方方言区里并不另类,大同小异。外地人要想在短时间内学会和真正听懂枣庄方言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枣庄方言大致分为新老两派。这两派方言,语法方面基本一致,词汇有细微差别,语音也有明显差异。新派方言是老派枣庄方言受普通话语音影响而形成的

特色美食

枣庄特产:黄花牛肉面、张家狗肉、辣子鸡、薛城糁汤、羊肉汤、38°大战酒、滕州菜煎饼、滕州辣汤

9旅游

枣庄市旅游景点

国家AAAAA级景区:台儿庄古城;

国家AAAA级景区: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冠世榴园生态文化旅游区、滕州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汉诺庄园、鲁南水城•枣庄老街、滕州盈泰生态温泉度假村、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台儿庄运河湿地景区;

国家AAA景区:龟山省级地质公园、铁道游击队纪念公园、滕州墨子纪念馆、滕州莲青山生态旅游区、滕州汉画像石馆、滕州刘村梨园风景区;

国家AA景区:甘泉寺、王学仲艺术馆、滕国故城、李宗仁史料馆、鲁南观赏石馆、枣庄长红枣农业旅游区、贺敬之文学馆;

    10城市之最

    车神奚仲在滕州官桥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马车;

    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石榴园——冠世榴园;

    中国历史上最大民族资本企业中兴公司在枣庄诞生,中兴公司意为民族中兴;

    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支股票诞生于枣庄中兴公司;

    1938年台儿庄大战是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首次重大的胜利;

    保存了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古老大运河,被誉为活着的运河;

    枣庄具有世界最大的纪念与研究墨子的场馆,世界最大的酒瓶博物馆;

    20091217,中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在枣庄市台儿庄区成立;

    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枣庄市为首个全国健身秧歌城市

    2010年央视经济生活大调查枣庄被评为山东省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

    枣庄荣获“2012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称号。

    亚洲最大的世界语博物馆落户枣庄学院,第十届世界语大会在枣庄胜利召开。

(文章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