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介绍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佚名 更新时间:2010/10/30

 

菏  泽

 

  菏泽现为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菏泽原系天然古泽,为菏山雷泽简称,遗址在菏泽市定陶县东北,古代济水流经时汇聚而成,向东流出成菏水,与济水相接。以水名称县,始于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曹州升州为府,设附郭县,赐名菏泽。19498月,平原省建立,划境内西北部为菏泽专区,治菏泽县。菏泽又成为专区或地区级地方名称。菏泽市被评为中国牡丹城。菏泽已更名为牡丹区菏泽具有菏泽牡丹甲天下之美称。

城市简介

  菏泽市位于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四省交界处,城市人口50万,现建城区面积62平方公里,城市远景规划总面积120平方公里。菏泽古称曹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加之旅游资源丰富,美丽富饶,交通便利,曾几度商贸云集、货畅其流,成为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年平均213天,年均降雨量650余毫米,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 菏泽是闻名遐迩的武术之乡。菏泽武术历史悠久,自古名人辈出,如孙膑、宋江等。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武术事业有了较好的发展,武术组织、社团越来越多。以国家、集体、民办公助、集体与个人联办、个人自办等形式,组建有各类武术组织几及社团23个,其中学员在百人以上的武术馆校12处。 菏泽是饮誉海外的书画之乡。菏泽书画源源流长,名士名画不胜枚举。清乾隆年间画家赵树屏见大旱连年,饿殍载道,毅然画《饥民图》,配以诗,并携画进京为民请命,于是轰动一时。观存碑碣中至今仍有不少名家笔迹:清代邓树屏编写的《书法心得歌》影响甚大。近代较知名的书画家有田伯平、李眉川等,现代的有晁楣、何方华、张的蒂、鲁风等

  菏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称天下之中(史记货殖列传)。相传尧、舜、禹等著名氏族部首领都曾在这一地区活动,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吴起,农学家氾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温子升等大批圣贤,都出生在这里,商汤时期的三朝元老伊尹、商界鼻祖范蠡经商、刘邦登基称帝、曹操成就霸业、黄巢起义、宋江聚义等都发生在菏泽。境内仍保留着永丰塔、尧王墓、蚩尤冢、陈王台、范蠡湖、孙膑故里、秦王洞、宋江故里等100多处名胜古迹。是我国著名的牡丹城、书画之乡、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被称为三乡一城。 

  地区特产:曹州耿饼、牡丹。

自然环境

  菏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这里是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沃野千顷,是培植优质农副产品的理想区域。目前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棉、油、林、畜生产基地。地下矿藏丰富,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地热和矿泉水等,如郓城县和曹县都发现大储量优质煤矿,且均已建矿开采。开发条件优越,利用前景广阔。

气候资源

  主要特点是夏热冬冷,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南北风频繁交替,气温回升较快;夏季高温湿润,常刮东南风,降雨集中;秋季雨量逐渐减少,风向由南转北,降温迅速;冬季雨雪稀少,多刮北风,气候干冷。全年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但是降水分配不均,再加常受北方大陆气团的影响,不少年份出现灾害性的天气。

  日照时数:全市各县区累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17.9—2556.9小时。

  日照百分率:全市各县区日照百分率(实际日照时数占可照时数的百分率)累年平均为52—58%,境内分布和年内变化与日照时数差别较小。

  太阳辐射量:年平均辐射总量:全市各县区太阳辐射总量累年平均为116.6—123.0千卡/平方厘米。

  年光合有效辐射量:全市各县区光合有效辐射量为57.2—60.5千卡/平方厘米。

历史沿革

  菏泽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境内各县(区)或都有发现。古史中称誉的唐尧(前2357~前2258年)、虞舜(前2257~前2208年)、大禹(2207-?)在这里留下了较多的遗迹。历史上建置的演变,可远溯到公元前17世纪。

  商代(公元前1765~1122年),境内曾置有三国莘国(今定陶与曹县之间)、顾国、黎国(今境鄄城与郓城之间)。

  西周(公元前1122~249年),其境分属曹国(都定陶)、郜国、须句国、鲁国、卫国、宋国的辖地。

  春秋(前770-249年)后期,境域为宋、鲁、卫三国分割。

  战国(公元前475~221年),前期为齐、楚、魏所辖。至战国末期,为齐、魏两国分领。

  秦(公元前221~公元24年),境内中部和北部属东郡(治濮阳),南部和北部属砀郡(治砀山县)。

  西汉至隋近600年间又数度变迁。

  隋朝(581~618年),文帝即位后,废郡,以州直接辖县。境内中部属曹州(治济阴县),北部属濮州(治鄄城),东北部属郓州(治郓城),东南部属戴州(废永昌郡后置,仍治成武),以上4州治所皆在境内。南部属宋州。 606年(隋大业二年),炀帝废州改郡。境内中部属济阴郡(治济阴县),东部属东平郡(治郓城)。

  唐代(618~907年),境内属河南道,中部属曹州(治济阴县),东部属濮州(治鄄城),东北部属郓州,南部属宋州(治睢阳)。

  元代(1271~1368年),属中书省。

  明(1368~1644年),境内大部属山东承宣布政司兖州府的曹州、济宁州和东平州,西部和北部各有一小部分属京师大名府的开州和山东承宣布政司东昌府的濮州。1368年(明洪武元年),因水患曹州徙治安陵镇(今菏泽市大黄集乡安陵集),次年再徙治盘石镇(今曹县城址)。1371年(明洪武四年),降曹州为曹县。1445年(明正统十年),复置曹州于古乘氏县址(今菏泽城)。这时的曹州虽领两县,但为府辖州。

  清(1644~1911年),改布政使司为省,境内西部和东北部分属直隶省大名府和山东省兖州府外,均属山东省曹州府。1724年(清雍正二年),曹州升为直隶州,辖区较明代不变。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升曹州为府,辖一州10县,附郭设县,赐名菏泽。此时辖区面积略大于今菏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