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水九周年】大众日报专版文章:一渠江水通南北 润泽齐鲁利千秋

作者: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22/11/15

图片



     


一渠通南北,天河通水来。今年11月15日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胜利通水9周年的日子,滚滚江水,不舍昼夜,一路北上,滋润齐鲁大地。

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由建设转向运行,山东水利部门在省委、省政府和水利部的坚强领导下,以实质高效的工程进度、卓越一流的工程质量、实实在在的工程效益,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时代答卷。

通水以来,山东南水北调工程累计完成调引长江水53亿多立方米,全面实现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山东水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群众饮水安全得以保障、河湖生态持续向好、南北经济畅通循环,“国之重器”的责任担当充分展现,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勇担重任 水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图片

“十年来,山东相继建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段工程、黄水东调、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以及大中型灌区等调水工程113项,实现长江水、黄河水、当地水优化配置和联合调度,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山东省委宣传部举行的“山东这十年”水利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水利厅厅长刘中会这样总结十年来山东供水保障工程体系建设。以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为代表的骨干供水保障体系,正日益成为齐鲁大地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生命线。

全长达1191公里,净供水能力13.53亿立方米,覆盖全省13个市、68个县(市、区)……从高空俯瞰,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形成“T”字形水脉镶嵌齐鲁大地,是山东现代水网“一轴三环”优化水资源配置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2002年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时,山东就提出:“以南水北调工程开工为契机,对全省水利建设进行全面规划,以南水北调东线、胶东输水干线为骨架,构筑山东水网,不断增加水资源量。”历经11年艰辛建设,2013年11月,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顺利实现通水运行;2016年3月,调引长江水到达山东省最东端的威海市,标志着山东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13个设区市的规划供水范围全部实现,以南水北调工程为骨干的山东水网体系初步建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把省内的骨干水利工程与南水北调工程形成互连互通的水网,南北相通、东西互济,通过以南水北调干线工程构建的水网体系,实现长江水、黄河水、当地水的联合调度、优化配置。

在优化省内水资源配置的同时,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积极融入国家水网优化布局。今年4月28日,随着位于山东和天津的节制闸同步开启,汩汩清流相拥、交汇,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贯通,这里的“水功劳”就有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的一份。“接到指令后,我们第一时间研究确定增加穿黄河出湖闸流量、分时段逐步加大渠道流量、控制水位平稳运行等方案,密切关注沿线工情水情,确保按计划向天津和河北调水。”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有限责任公司调度运行部门负责人介绍,山东段工程累计向大运河补水1.56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贯通。

据统计,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通水运行9年以来,累计调引长江水53亿多立方米,向胶东地区输送黄河水、雨洪水10.78亿立方米,北延应急供水2.66亿立方米,为缓解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工程助力沿线生态补水7.37亿立方米,多次配合地方防洪排涝,累计泄洪、分洪5.48亿立方米,有效减轻了工程沿线地市的防洪压力。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作为综合性多功能调水工程,在全省优化水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




民生为本 群众饮水安全得以保障



图片

南水千里奔流,滋润齐鲁大地,造福亿万人民。通水运行9年以来,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不断提高调水效能,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安全水、优质水、放心水。

提起2014—2017年连续3年的胶东大旱,很多人记忆犹新。青、烟、威、潍4市进入连续多年枯水期,降水持续偏少,未能形成有效径流,水库基本干涸见底,当地水源严重不足。为保障胶东4市城市供水安全,省委、省政府统筹组织南水北调等工程,向胶东4市实施抗旱应急调水。南水北调工程突破汛期不供水的规划设计,连续3年实施汛期调水,累计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向胶东4市供水13.57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水达9.94亿立方米,成为胶东地区城市供水安全的重要保障。更值得铭记的是,青岛市南水北调净供水量3.84亿立方米,已占到该市工业和城市居民用水量的60.2%,潍坊市南水北调净供水量3.84亿立方米,占到该市工业和城市居民用水量的28.8%,可以说南水北调工程在山东最需要的时候、最关键的时刻,起到了稳民心、稳发展的作用。

“以前,一直喝的地下水含氟量高,黄牙病很常见。现在喝上了长江水,口感好,水垢少,连庄稼也长得都好了。”德州市武城县鲁权屯镇西王屯村村民张长山说。地处鲁北腹地的武城是典型的地下水氟超标县,长期饮用高氟水,曾给百姓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自2015年南水北调山东干线工程大屯水库调引的长江水成为饮用水源后,武城迎来了改变。近十年间,一渠南水不但有效解决了当地饮用水氟含量超标问题,还保护了周边地下水资源,改善了当地水环境。“南水北调工程帮我们结束了喝地下水的历史,现在我们还有了黄河水和长江水两个水库的水源保障,群众打心眼里满意。”

汩汩南水北上,不仅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还有效遏制了山东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趋势。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按照国家规定受水区的供水顺序“南水北调水—当地地表水—当地地下水”,这样一来,地下水资源得以作为战略储备逐步涵养以应对不时之需,全省地下水长期过量开采引发地面沉降、塌陷和裂缝等地质灾害以及海水入侵等生态灾害逐步得以有效解决,南水北调工程所发挥的综合效益也愈发明显。



绿色发展 沿线河湖生态持续向好



图片

南水北调,不只调来好水,还调来了好生态。

改善沿线生态环境、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之路,这是南水北调工程早在规划设计时就重点关注和管控的题中之义。无数工程建设管理者为打响南水北调水质保卫战竭尽全力,开创性地通过“治”“用”“保”并举、“截”“蓄”“导”“用”齐抓等多种方式进行沿线治理,取得了可喜成果。

南四湖作为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不仅承接苏、鲁、皖、豫4省36个市、县的客水,更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必经要道,其水质直接决定调水成败。山东创造性实施“治”“用”“保”并举的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通过遏制上游工业污水源头、修复数万亩生态湿地等措施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南水北调水质保卫战”,不仅绝迹多年的银鱼、鳜鱼、毛刀鱼等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鱼类重新出现,就连多年罕见的震旦鸦雀、赤麻鸭,还有号称“水中凤凰”的水雉也回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于2012年起全线实现地表水III类水质目标。

如今,南水北调山东干线公司已成立“南四湖水资源监测中心”,定期对水质进行预警监测。南四湖流域建成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近25万亩,修复自然湿地23万余亩,水生高等植物恢复到80余种,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达到较高水平。

水质改善了,但要维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离不开水源的补给。资料显示,2014年6月,持续干旱导致南四湖湖区蓄水不足历年同期的两成,水位降至2003年以来最低,生态告急。同年8月5日,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长江向南四湖实施生态应急调水,历时20天,入湖水量达到8000万立方米,湖区水位逐渐回升,湖面也逐渐扩大。截至目前,总计生态补水7.37亿立方米,改变了南四湖、东平湖无法有效补充长江水的历史;为小清河补源2.45亿立方米,为济南市保泉补源供水1.65亿立方米,改善了小清河流域水质和沿线生态环境,保证了济南泉水的持续喷涌。工程沿线曾经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重现生机,初步形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亮丽风景线。

绿色始终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底色。如今的南水北调工程已日渐成为复苏河湖生态的生命线,践行生态文明的发展线。南水北调作为民生工程、生态工程,将在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打造生态屏障,推进山东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发挥更大作用,促进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



效益显著 南北经济畅通循环



图片

水资源格局影响和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一渠清水北上齐鲁,不仅保障供水、改善生态,也悄然开启了古运河复活之旅,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显著。

京杭大运河作为我国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曾在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已废弃的运河段进行综合治理,济宁市南部运河段得到重新利用,但济宁市以北的航道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后,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东平湖和南四湖作为山东境内两大调蓄湖泊,水量充沛,构成南北输水干线的咽喉部分。两湖段输水工程充分利用京杭运河河道调水,利用梁济运河和柳长河航运结合设置输水线路,使南四湖至东平湖段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与航运相结合,打通了两湖段的水上通道,新增通航里程62公里,将东平湖与南四湖连为一体,有效改善了山东内河航运条件,延伸了通航里程,打破京杭运河济宁以北不通水的局面。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两湖段通水接合航运工程正式运行后,每年新增通航量数百万吨,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极为可观,为工程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以前河道很小,遇到干旱年份就断航了,自从南水北调输水线路建成后,航道就变得繁忙起来,连沿岸城市工业及经济都慢慢带动起来了。”济宁市港航局相关管理人员说。

此外,京杭运河韩庄运河段航道由三级航道提升为二级航道,航运作用明显提升。枣庄市紧紧抓住南水北调通水机遇,成功组建“一港四区”,新建泊位115处,建成港口年总吞吐能力8000余吨,不断成为枣庄市优化产业布局、发展“沿运”经济带、实施“以港兴市”战略的重要依托。

南水北调工程的社会效益还不仅如此。去年汛期,山东遭遇罕见秋汛,黄河山东段发生1988年以来最大流量洪水,东平湖持续超警戒水位25天,防汛形势异常严峻。为确保黄河防汛安全,山东干线公司按照山东省水利厅统一部署要求,利用济平干渠工程,穿黄河工程、鲁北输水工程,柳长河、梁济运河等工程协助东平湖泄洪。其中山东南水北调济南局、枣庄局、聊城局、德州局等为当地排除内涝超过1.76亿立方米;环东平湖3处渠道工程紧急泄洪超过2.85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东平湖防汛压力。

此外,在2019年抗击台风“利奇马”期间,南水北调台儿庄泵站开启机组助力城区排涝、小清河干流抢险过程中助力分洪600余万立方米……据统计,近年来,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多次配合地方防洪排涝,累计泄洪、分洪5.48亿立方米,有效减轻了工程沿线地市的防洪压力。





南水北上,不仅润泽齐鲁,也将成就百年基业。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的运行管理单位,将“让一泓清水成就百年基业”确定为公司愿景,以创建精神文明单位为抓手,着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着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成风化人,重点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提升公司干部职工素质和行业文明程度,认真履行工程运行管理责任,不断培育生态文明价值观念,为推动新阶段山东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近年来,公司荣获省直机关文明单位,培育一批“优秀双报到单位”、“工人先锋号”、全国先进班组、省级青年文明号、省创新型班组等模范标杆,擦亮了山东干线公司亮丽的企业名片。同时,积极开展水情教育,持续推进“南水北调大讲堂”等科普活动,并通过文化赋能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正日益从精神、制度和实践层面融入企业发展各个环节,为企业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图片

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通水9年来,这条镶嵌在齐鲁大地的蓝色“动脉”,始终安全平稳运行、水质稳定达标、供水量持续增长,正在成为齐鲁大地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水动力。